top of page

多文本閱讀:SMILE模式

​計畫名稱

106-108年度閱讀師資培育─區域人才培育中心計畫_多文本閱讀暨偏鄉升能教學工作

​計畫背景

多文本閱讀理解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近二十年來,因為網際網路環境的成熟,人們比過去更容易針對單一議題,取得大量的訊息以學習新知或解決特定問題 (Beker, Jolles, Lorch, & van den Broek, 2016; Lazonder & Rouet, 2008)。此一現象,使得多文本閱讀(multiple texts reading)成了現代公民生活中常見的自學途徑(Lazonder & Rouet, 2008; List & Alexander, 2017)。

發展多文本理解教學模組之重要性

雖然近三十年來已有許多的多文本閱讀理解研究,而且多文本閱讀理素養亦漸受重視,例如美國近年來所擬定各州共同核心能力(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CCSS),即明確列出多文本閱讀所需的評估訊息來源、依閱讀任務調節閱讀策略等多文本閱讀的認知成分,是國小學童所應具備的新素養(Coiro & Kennedy, 2011),或是國際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IEA)所主導的閱讀素養國際調查(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Reading Survey, PIRLS),也明確揭示多文本閱讀是國小四年級學童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並且在2016年的調查中以封閉性網路界面的方式評估四年級學生在閱讀不同文本的表現情形(http://www.iea.nl/pirls-2016-release)。2017年12月5日由IEA所公布的2016PIRLS與ePIRLS的調查結果,發現在14個同時參與PIRLS與ePIRLS調查的國家中,學童在台灣學童單一文本的閱讀理解素養在50個參與國家中,表現相對亮眼(排名第八)。但是多文本閱讀理解(ePRILS)的表現,在2016年的14個參與國家中,台灣學童僅排名第七(http://www. naer.edu.tw/files/ 14-1000-13752r13-1.php?Lang=zh-tw),不僅相對位置偏弱,在前七名的國家中,台灣學生紙閱讀與數位閱讀的分數差距最大,而且是ePIRLS表現明顯低於PIRLS的表現(http://pirls2016.org/download-center/)。此一結果,凸顯規劃與實施能促進多文本閱讀理解的教學模式相當迫切。

課文為本的多文本閱讀素實踐深度學習

課室內人手一冊的教科書,是學生發展多文本閱讀素養的公平起點。現行中小學教科書,各科以共同主題所呈現的同一單元有二到三課的編排方式,即是多文本閱讀教學的基本雛型。在此基礎,由課文或單元所衍生的議題,搭配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探究式學習」,可再進一步與不同學科文本,或由網路環境中所取得的不同文本,進行同一議題的深度學習。不論多文本閱讀教學採用哪一種取向,結合人手一冊的課本,由教師提供協助,讓學生掌握「議題探究」取向的自主學習路徑,也是實踐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理想的有效途徑。

​執行策略

策略一:以專業審核回饋機制深化教師社群研發教學模組之專業力

1.0到4.0之多文本教學模組,先由專家團隊依實徵研究資料,設定「文本選取、學習表現、及學習評估之原則後,即結合研習增能工作坊,提供「教師專業社群」研發與編寫教案之實踐步驟,以教案共創與共享之原則,讓參與本計畫之教師專業社群,以學期為單位,進行教案編寫與研發。為能提昇教師教案編寫之專業力,所有研發之教案與由本計畫之相關專者專家,評估教師所編寫之教案是否符合1.0到4.0之多文本教學模組所需具備之重要準則。藉此審核回饋機制,一則確保所研發之教學模組具理論完整性,二則提升教師多文本閱讀教案研發之專業能力。

策略二:擇優培育典範教師專業社群完備校本數位閱讀教學示例

為使教師之教學實踐力從原本熟悉之紙本閱讀型式提升至數位閱讀型式,本計畫以專家擇優選取之機制,從已具備能操作紙本式多文本閱讀教學社群中,從第一階段的教師專業社群中選取40%的典範社群,由總辦提供數位載具(每班六個小組,及教師各七份平版電腦),以協助典範社群發展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3.0及4.0之完整示例。

​研發教學模組

bottom of page